国产科幻电影如何更强大?科学顾问已成剧组标配 每日视讯

顶端新闻   2023-06-12 20:55:06

顶端新闻记者 王峰 官方供图


(资料图)

近年来,随着《流浪地球》系列、《独行月球》等国产科幻电影的卖座,中国科幻电影成为业内重要议题,第25届上影节特别设立了“科幻电影周”,并于6月11日举行了科幻电影周融合论坛。

与会嘉宾认为,科幻电影是科学和电影融合的产物,科幻电影有必要建立强大的科学顾问团队,还要培养一批具有科幻素养的电影人,未来他们将肩负起科幻电影本土化的使命。

2023年春节档的电影《流浪地球2》为了确保准确性,聘请了20多位科学顾问。现在,科学顾问团队已经成为中国科幻电影剧组的标配,而且越来越受重视。

崔原豪曾经担任《流浪地球2》科学顾问以及《智能时代》学术指导、学术顾问。他表示,科幻电影的科学逻辑很重要,它的创作一定要建立在现有的科学基础上,比如《流浪地球》一开始的创作逻辑就是基于现实世界的推演。所以能否准确呈现科学、科技,也就成为科幻电影能否站得住脚的重要因素。科学顾问团队在专业领域会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。

在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科学与影视融合专委会常务副主任林育智看来,科学是科幻电影的基础,科学和电影相辅相成,科学的真实性影响着电影美学。不管科幻电影制作方的想象力再怎么丰富,对科学本身的认知也远不如科学家,所以需要科学家的强力支撑。

现在有一种观点认为,科幻电影的科学顾问会掣肘电影制作,不利于艺术的创作。林育智并不这么看。他认为,艺术本身是天马行空的,而科学是脚踏实地的,顾问团队就是要将导演“天马行空”的想法落地并且提供合理的解释。缺乏了严谨态度的科幻电影,是谈不上什么科幻美学的。

开心麻花影业制片人、《独行月球》制片人张莉认为,电影制作过程中和科学顾问团队有“摩擦”是很正常的。《独行月球》在拍摄的过程中,科学顾问团队发现剧情里的“地月单向沟通”不合理,他们果断喊停,并且通过基于科学基础的重新计算,为剧情提供了合理化解释。

国家中影数字制作基地副总经理马平说,《流浪地球》系列电影已经从西方科幻电影的范式中脱胎换骨地变成了中国制造。这不仅仅是指很多科幻电影的技术实现了本土化,也是指中国元素和中国故事已经实实在在成为了这部电影的核心。

“科幻电影本土化是未来的趋势。”马平说,只有真正地实现了本土化,中国科幻电影才能在世界电影之林中拥有自己的位置。但是科幻电影的本土化是以人才为前提的,这不仅需要本土的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,还需要本土各种其他领域的人才形成合力,才能真正实现科幻电影的本土化。

对于未来本土科幻电影的人才培养和储备,未来事务管理局创始人、CEO姬少亭很有信心。“你现在去一些科研院所,以及一些研发单位,就会发现很多年轻人都是科幻爱好者。在电影界,很多导演和制片人也是真正的科学爱好者,”姬少亭说,“比如《流浪地球》的导演郭帆每天都在做研究,这群年轻人都致力于把科技成果转化为故事,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。”在姬少亭看来,这些青年电影人是科幻电影本土化真正的希望所在。

猜你喜欢

[ 最近更新 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