·伯里曼....一本家喻户晓,逃不开,绕不过去的人体教材。
·我认为他是一本哲学书,虽然涉及解剖与结构,除了书中的重点 更应该去理解关系与理解形态 。 因为配图是他给学生讲课时留下的手稿,有些笔触扫描的比较模糊。但仔细感受、当你能够分辨出线条的起伏 代表的都是一个一个的结构的时候,所有配图又是那样的清晰明确,相信多次体会bridgman 对于结构的提炼和对形态的归纳后,你一定会收获到好的感悟的。
【资料图】
·具体的内容我希望你可以亲自去看去画去感悟去偷袭(···)有些人会说书中的图画不符合现代主流审美,审美:这个词的意思是对感受(自身)状态(对象)的识别与判断,审识感受-(审美),是一种对事物整体性展现出效果的甄别分类的能力。所以他可能只是说他不喜欢这种风格而已。 审美(判断)是如此的重要,因此对于绘画学习来说判断与控制是我们的核心能力。
·普通状态下 人体变化其实还是比较微弱的,通过夸张与归纳的方式让观者更好的识别理解学习后,再次回到正常的语境下 就能够有选择的表达自己想要的效果。所以我们看书时一定要感受分辨 他归纳后的形状和轮廓线条的变化!通过临摹还原 加深对结构的印象与理解。
·我觉得学习都是自学,是你自己主动打开自己的思想,接受or有选择的接受锻造或者改造,让你自己 从不做人了(···)逐渐变成自己理想中的 jo级生物(···) 的过程。一切的前提都是那个我愿意。所以当你不想学的时候,双脚离地了,病毒就关闭了(···)
·受阻的时候可以从学习方法·理解方式·反馈质 量这三方面做检查和调整,都契合的话进度就会推得比较快,也是大家常说的天赋好,但其实还远到不了谈天赋的阶段,只是学习方式方法和自己契合了而已,所以进度慢别灰心,进度快别骄傲。
·看完后记不住内容是正常的,主要是学习理解后 这段体验带给你的感悟,具体的 表现到应用场景时,那些细节与套路方法下 很自然就可以记住。
·多看多画多思考!既是思考方向也是操作行为,看书的时候,可以把书的内容识别理解后 ,也可以把脑中的理解映射到书画上内容,做出自己的归纳拆分,分层面分部分的理解记忆。
看内容方向:
·识别:看其构成,有什么 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于那里(句子、空间、区域、整体···)
·理解:对象本身有什么作用,多个对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,相互之间以怎样的方式在整体之间运作发挥作用。
看画图形方向:
·观察:他在整体当中占据了多大的空间(比例```),是什么样子的形状,本身的大小凹凸的图形关系,在哪里发生转折?造成他是一个怎样的体积?
·对比:分为 方向维度还有强度or程度两个方面,变化趋势是两者的联系也是非常重要的注意点。比如面积大小有多大有多小?哪里发生了怎么样的变化趋势; 亮暗黑白有多黑有多白?在哪个区域里发生了强烈/柔和的变亮/变暗趋势···任何形式的对象只要有区别 就存在对比,就可以做出强度上的分别。随着参考系(思考维度)的变化,你会发现你能够创造调整的内容是无限的。
·判断:当你明白了上述内容,能够分辨有什么、什么样、有啥关系、做到何种程度的时候,就能得出自己的结论。
·没错这些就是观察力,他们之间相互影响,每一个点的提高都能形成正向循环,让自己的观察力得到提高。
(想)
书→脑:
·一般来说,多多少少都是对看的东西有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理解的。这种的过程就是你看东西,通过你现有的认知对看到的内容做筛选,之后按照自己的认知对知识进行消化,完成对内容的理解后,对自己的认知体系进行改造或者整合。这种就要一遍遍的看,一遍遍的改变,一遍遍的让自己趋近于理想状态。
·听起来是不是比较累,还有一种二般的情况就是。他本身是一张白纸,没有自己的理解,接受事物的时候就没有按自己的理解转化的绕远路过程,只需要获得正确的反馈就可以一直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。这也是为什么一段时间不画画,手生(摆脱路径依赖)时再去按照更新后的理解方式画,可以得到更科学的绘画习惯也更容易突破瓶颈的原因。(这不是偷懒的借口哦)
·那第一种玩家怎么办呢?一方面是尽可能全的,把书的内容看到理解到,精读的时候一定要耗费精神去辨认去理解,做到读一遍胜读三遍书的效果。看似一遍很费时,其实整体看大大提高了效率。
脑→书:
·其实按照理解做筛选的机制也不全是坏处,我们恰恰可以通过这种方式,把知识按照需要投射到书画中,对知识进行解剖,分维度分层次的 接受与理解,这也是一种提高单维度理解深度提高效率的方式。
·条条大路通罗马,你也可以通过联想的方式,把A类学科的关系映射到B类书籍上去,在阅读时也可以得到相应的启发,做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,这也是通哲的魅力所在捏。
(画)
书画→脑:
·以观察还原为目的 的纯临摹,他的重点是在看上,因为你无法画出你看不到的东西,无法画出你看不出来的变化,此时临摹更像是观察阶段时做出的反馈方式,通过和原图的对比能够发现很多之前没观察到的地方,然后慢慢看到了以前看不到的东西看不出来的区别,从而提高观察力。而且又看又画,对形态印象的记忆有着很大的帮助。
·手的控制力应该在训练描线阶段和任何画画的时候解决。
脑→书画:
·这个阶段基本上都是带着主观的目的的,主要是还原想象之中想要达到的效果。所以这方面的重点是在想,此时的画更像是将理解想象创造等脑部活动具象化的手段,从而形成一种反馈方式,通过对画像的判断进行优化修改的同时,也是对知识理解体系的调整。多去实验就可以获得更多的反馈。
· 综上不难看出,多看多想多画,也是相互作用的,其中一个获得了提高带动了另外两个的攀升,就会形成正向循环。所以画画不仅要画饼,还是个螺旋上升的饼。
临摹观察的方法:
1利用视觉印象残留的原理,快速在原图与临摹画之间来回看,一般搭配记忆使用,纯眼脑结合的对比方式
2 利用数学关系,在同比例/角度的关系下,可以对关键点进行定位,连接成等效图形或得到参考点位(相似三角形原理)
3切换参考系------换个角度看------正负形,换个角度更容易发现本身的存在的问题,角度单一会积累很多冗余的注意点,换了赛道重启完电脑后呢,也更容易忽略已经解决的问题,从而发现之前不太明显的问题(尤其是涉及灰阶和颜色时,常用)可以从看对象属性切换成看对象周围的空间属性(负形)也可以切换成从周围整体的角度看对象(整体性)还可以对比对象和负形之间的属性差异关联来看,总之就是要灵活转换视角
4利用媒介的特性进行叠图,直接和原图叠加找不同。电脑就把图层重叠 后开关图层/降低透明度查看;纸就怼屏幕上利用透光叠图检查,或者和书上的图放一起 在光上 对比。直接获得答案,属于开挂范畴,最终手段,节制使用。
5交给助教老师大佬让其指出问题,属于创作表达类的外挂,根据对方水平和态度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/打击,也可以当做监督刷脸熟的手段捏。
工具:
绘画工具自行选择:PS SAI CSP KRITA....还有纸笔
截图软件:SNIPASTE SETUNA....或者其他
梯子:嘿嘿
截图翻译软件:有道云
搜索引擎:百度/谷歌
论坛求助:QQ微博知乎B站私信...
书籍:撕的书\PDF
笔刷快捷键:Q缩小笔刷 W放大笔刷 A笔刷变软 S笔刷变硬
词义(名词理解):
如果百度的结果不足够被人类理解呢,那么打开翻译找到英文,放进谷歌找到词义解释,然后截图翻译英文的解释内容。
比如结构这个词,structure,得到的结果是复杂事物各部分的排列或关系
楔形→wedge→一端尖一端宽的三角木(侧)
榫接→这种百度就可以找到
其他的我们等到讲到的时候再说
学习计划:
第一遍我建议看1974版的,这一版编者对其进行了缩减,保留了主要的描述和配图,编排结构清晰,因为需要又读又画,这一版对于需要描摹建立初始印象,但又不需要太深入研究的第一次负担比较小,需要搭配雕塑家解剖看一下名词指的是哪块结构,最好原版对一下顺序,比如画人体这章,结尾总结出现在了过程当中。。。。
-
看完第一遍之后紧接着要看人体绘画:设计与创造,这本书将造型简易化,方便理解记忆的同时自然地就有了结构的体积与区块概念
第二遍我建议看2006版搭配原版使用,配合截图翻译与设计与创造的指导,带着之前学到的知识,去看bridgman是如何解释结构和体积的。而且曾经简化过得造型,现在可以更明显的看出来,就能建立对完整造型更深刻的印象,也是要画的啊,而且需要更加注意阴影与体积的关系表达。
之后翻开 理解人体形态:实用素描解剖书,开始人体深层的解剖关系研究,尝试理解人体组织运作逻辑,还有表面体现出来的状态 和结构组织之间的关系。部分结构比如内收肌(大腿骨与盆骨连接的肌肉)可能需要3Dbody这种医用模型app辅助观察。如同书名一样,我们已经开始理解人体形态。这本书读摹完后相信你已经有了自己的认识了。(298 铁山靠)
我们趁热打铁开始第三遍的阅读!这一次我推荐2010版的,因为此书配图最多,文字解释最多,对于练习来说数量管饱。但是因为这些文字是自己编的(赚编译费嘛,不寒碜),所以有些地方不太像人类可以写出来句子,想象一下自己的论文,差不多是那种感觉。我希望你读句子的时候 可以想象模拟一下对应的模型样子和运动逻辑,临摹配图的时候不仅要把体积表现出来,最好也把肌肉解剖也加上去。
完了呢,再去看一遍原版(06版)不用画,气运丹田,完成收尾。
以后回顾呢也是看原版(06版)就行啦。
展望未来:
整个流程结束呢,理解伯里曼人体就到此结束了。
但是基础人体模块永无止境!
继续推荐几本书:
写实比例方向入门可以收集安德鲁卢米斯全套教程
二次元直接寻找你的manga herooooo~!
学术向解剖+功能+高清照片参考:艺用人体解剖
全面实用理解:艺用解剖学笔记
之前作参考的雕塑家解剖 3dbody APP
整个流程呢,就介绍完了。
这里求个六连(点赞 投币 收藏 评论 关注 转发)支持一下捏
感谢小乔家打醋铺的充电,谢谢你
接下来,我将一本书一本书的带着大家画完6本书,希望当你不知道方向的时候能够派上用场。
Ok,我们下期再见